- 1、诈骗不是主犯怎么判
- 2、民事欺诈罪怎么判刑?
- 3、民事欺诈罪80万是否判刑
- 4、诈骗判刑判多少年
本文提供了以下多个解答,欢迎阅读:
诈骗不是主犯怎么判 (一)

贡献者回答多人行骗,构成诈骗罪的,属于共同犯罪,不是主犯即是从犯,比主犯判的轻,具体标准根据本人的犯罪情节决定。
诈骗罪非主犯判刑如下:
1、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2、从犯,应当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3、胁从犯,应当按照他的犯罪情节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一、诈骗罪如何认定不是主犯
第一,在实施诈骗前共谋的共同犯罪中,首先提出犯意者通常为主犯,随声附和、表示赞同者通常为从犯。但这个标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仅仅在犯罪共谋阶段随声附和,而在具体犯罪行为实施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亦属于主犯,而不构成从犯。
第二,在实施诈骗前共谋的共同犯罪中,策划、指挥犯罪活动者通常为主犯,被动接受任务、服从指挥者通常为从犯。
第三,多人实施诈骗罪其行为属于共同犯罪,而首次参加共同犯罪或者参加次数少于其他犯罪分子的,以及仅参加了部分共同犯罪的犯罪分子通常为从犯。
第四,在诈骗案中实行行为强度通常较小,或者技巧不够熟练,视为从犯。
第五,诈骗案中从犯由于初次作案、行为强度小,或者技巧不熟练,通常对造成犯罪结果只起很小的作用,甚至根本未起任何作用。
二、针对如何认定诈骗罪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本罪往客观上表现为使用欺诈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欺诈行为从形式上说包括两类,一是虚构事实,二是隐瞒真相,二者从实质上说都是使被害人陷入错误认识的行为。其次,欺诈行为使对方产生错误认识。对方产生错误认识是行为人的欺诈行为所致,即使对方在判断上有一定的错误,也不妨碍欺诈行为的成立。在欺诈行为与对方处分财产之间,必须介入对方的错误认识。再次,成立诈骗罪要求被害人陷入错误认识之后作出财产处分。最后,欺诈行为使被害人处分财产后,行为人便获得财产,从而使被害人的财产受到损害。
三、诈骗罪累犯如何认定
累犯认定有两种,一种是一般累犯,一种是特别累犯。根据我国刑法规定,一般累犯,被判处有期徒刑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五年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刑罚之罪的,是累犯,应当从重处罚,但是过失犯罪和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除外。前款规定的期限,对于被假释的犯罪分子,从假释期满之日起计算。特别累犯,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的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任何时候再犯上述任一类罪的,都以累犯论处。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希望内容能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您还有其它问题请咨询专业律师。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七条
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辅助作用的,是从犯。
对于从犯,应当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八条
对于被胁迫参加犯罪的,应当按照他的犯罪情节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民事欺诈罪怎么判刑? (二)
贡献者回答民事欺诈行为本身并不直接构成刑事犯罪,因此没有特定的“民事欺诈罪”判刑规定。关于民事欺诈的法律后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民事行为无效性:
依据《合同法》的规定,若民事行为中存在欺诈等意思表示不真实的情况,且该行为侵害了国家公共利益,则该民事行为将被视为无效,自始没有法律效力。
合同的可撤销性:
在某些情况下,欺诈行为可能仅导致合同可撤销,而非无效。此时,合同双方需要通过协商或法院判决来决定是否继续履行合同。
对消费者的赔偿: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如果经营者在提供商品或服务时存在欺诈行为,消费者有权要求增加赔偿其损失。赔偿金额通常为消费者购买商品价款或接受服务费用的三倍;若该金额不足五百元,则按五百元进行赔偿。特别规定除外。
法律责任的追究:
虽然民事欺诈行为不构成刑事犯罪,但经营者可能需承担民事责任,包括赔偿损失等。同时,相关部门也可能对经营者进行行政处罚。
综上所述,民事欺诈行为在法律上的处理主要体现在对行为无效的认定、对受损消费者的赔偿以及对经营者相应法律责任的追究上。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欺诈行为涉及刑事犯罪,则将依据刑法相关规定进行处罚。
民事欺诈罪80万是否判刑 (三)
贡献者回答民事欺诈罪中诈骗金额达到80万是会判刑的。具体来说:
刑罚规定:根据《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的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特别巨大的,将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具体为处十年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金额界定:诈骗金额达到80万,显然属于诈骗罪数额特别巨大的情形。这意味着,行为人若被证实存在此类诈骗行为,将面临上述提到的严厉刑罚。
因此,诈骗80万属于诈骗罪数额特别巨大的情形,会依法被判刑。
诈骗判刑判多少年 (四)
贡献者回答诈骗罪的量刑标准为:
1、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2、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3、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诈骗罪的构成要件:
1、客体要件
诈骗罪侵犯的必 须是公私财物所有权。如果侵犯的不是这个权益,就不构成诈骗罪。
2、客观要件
行为人实施了欺诈行为,比如虚构事实、隐瞒真相,让被害人陷入错误认识,进而处分财产。
3、主体要件
诈骗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即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
4、主观要件
行为人主观上必 须是直接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
如果家人涉嫌诈骗罪,家属可以从以下方面争取有利结果:
1、退赃退赔
如果能全额退赔并获得被害人谅解,量刑可能会降低。
2、寻找无罪或罪轻的证据:比如缺乏诈骗故意、被害人自愿给付等。
3、争取缓刑:如果判刑在三年以下,符合条件可以争取缓刑。
4、冷静处理,不要乱认罪:有些案件可能不构成诈骗罪,先咨询律师。
5、 积极筹款退赃:尽量补偿被害人,争取谅解。
6、联系律师介入:律师能帮助申请取保候审,争取轻判或无罪。
7、避免二次诈骗:不要相信“花钱摆平”的关系,以免被骗。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罪】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看完本文,相信你已经对普通欺诈罪怎么判刑有所了解,并知道如何处理它了。如果之后再遇到类似的事情,不妨试试村律帮网推荐的方法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