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总则普通诉讼时效如何规定 (一)

民法总则普通诉讼时效如何规定

最佳答案民法总则对普通诉讼时效的规定如下:

一、诉讼时效期间

根据《民法总则》第一百八十八条,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这意味着,一般情况下,权利人应当在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的三年内提起诉讼,否则将可能丧失胜诉权。

二、诉讼时效期间的起算

诉讼时效期间从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这是确定诉讼时效期间开始的关键时间点。如果权利人在该时间点之前并未意识到其权利受到损害或不确定义务人,则诉讼时效期间尚未开始起算。

三、特殊规定

法律另有规定的情形:对于某些特殊类型的民事纠纷案件,法律可能规定了不同于三年的诉讼时效期间。在这种情况下,应当优先适用法律的特别规定。最长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这是为了保护交易秩序的稳定和避免过长时间的诉讼纠纷。但如果有特殊情况,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诉讼时效期间。

综上所述,民法总则对普通诉讼时效的规定明确了诉讼时效期间、起算方式以及特殊规定,为权利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提供了法律保障。

诉讼时效抗辩需要什么证据? (二)

最佳答案诉讼时效抗辩需要的证据主要是对方未在有效有诉讼时效中提出诉讼的有关证明,如权利侵害发生的日期、与当前上期的时间超出了诉讼时效等情况,具体情况下是需要基于诉讼时效的错误来提供的。 一、诉讼时效抗辩需要什么证据

诉讼时效抗辩需要的证据主要有对方未在规定的诉讼时效内提出诉讼的证明材料,如超过了3年的诉讼时效就是无效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

二、诉讼时效抗辩权的限制

1、提出诉讼时效抗辩的限制。

《最高法院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一条,当事人可以对债权请求权提出诉讼时效抗辩,但对下列债权请求权提出诉讼时效抗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一)支付存款本金及利息请求权;

(二)兑付国债、金融债券以及向不特定对象发行的企业债券本息请求权;

(三)基于投资关系产生的缴付出资请求权;

(四)其他依法不适用诉讼时效规定的债权请求权。

2、提出诉讼时效抗辩的时间。

(1)当事人应当在一审期间提出诉讼时效抗辩。

(2)当事人在二审期间提出诉讼时效抗辩,需同时符合两个条件:一是该证据必须是新的证据,二是该证据能证明对方当事人的请求权已过诉讼时效期间。何谓新的证据根据《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二审程序中的新的证据是指一审庭审结束后新发现的证据,以及当事人在一审举证期限届满前申请人民法院调查取证未获准许,二审法院经审查认为应当准许并依当事人申请调取的证据。

(3)当事人在再审期间提出诉讼时效抗辩或者以诉讼时效期间届满为由申请再审的,人民法院均不予支持。

三、放弃诉讼时效抗辩权的构成要件以及法律后果

(一)构成要件:

1、因放弃诉讼时效抗辩权系对义务人享有的权利的处分,故放弃权利的主体需具有权利能力、行为能力和处分能力。

2、从性质上分析,放弃诉讼时效抗辩权的行为属于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行为,故该意思表示应向相对方为之,但由于该行为同时为单方处分行为,故义务人放弃诉讼时效抗辩权无需权利人同意。

3、由于放弃权利需有放弃权利的意思表示,故放弃诉讼时效抗辩权需以义务人知道诉讼时效完成、其享有诉讼时效抗辩权为要件。如果义务人不知道诉讼时效完成、其享有诉讼时效抗辩权,则不能认定其放弃诉讼时效抗辩权。

4、一般而言,放弃诉讼时效抗辩权既可以采取明示的方式,也可以采取默示方式。明示方式指以口头、书面、当事人了解的某种符号或其他社会公众通用的表意方式进行表达或表示的方式,他人通过该表示可直接了解表意人的意思表示。默示方式是指非以社会习惯方法为表达或表示,他人根据具体情况才能推知外观意思的情形。默示方式所采用的表达方法可以是沉默加行动,特殊情况下也可以是单纯沉默。

(二)法律后果:诉讼时效期间视为未届满,义务人行使诉讼时效抗辩权拒绝给付不能成立,义务人负有的债务从自然债务转为完全债务,诉讼时效期间从义务人放弃诉讼时效抗辩权之日起重新起算。如果义务人与权利人约定了新的还款期限而其未依约履行义务,则诉讼时效期间从还款期限届满之日起重新起算。

在司法实践中,由于诉讼时效的抗辩必须明示,并且是有时间限制的,所以在提出诉讼时效抗辩时是需要提供合法有效的证据来进行认定的,在提出诉讼时效之前对诉讼时效有一定的了解是非常重要的,具体情况可以咨询律师而定。

国家赔偿的诉讼时效是多久 (三)

最佳答案国家赔偿的诉讼时效为两年。以下是关于国家赔偿诉讼时效的详细解释:

一、时效期间的起算

根据《国家赔偿法》第39条的规定,赔偿请求人请求国家赔偿的时效期间自其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职权时的行为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之日起计算。这意味着,当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意识到自己的权益因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职权行为受到损害时,时效期间即开始计算。

二、特殊情况的时效处理

被羁押等限制人身自由期间不计算在内:如果赔偿请求人在时效期间内因国家机关的职权行为被羁押或其他形式限制人身自由,那么这段期间不计算在时效期间内。这是为了保护被限制人身自由的公民在恢复自由后仍有权利请求国家赔偿。

三、时效期间的意义

国家赔偿的诉讼时效期间是保障赔偿请求人及时行使权利、促使国家机关及时履行赔偿义务的重要法律制度。超过时效期间未提出赔偿请求的,赔偿请求人可能丧失请求国家赔偿的权利。因此,赔偿请求人应当及时了解自己的权益状况,并在时效期间内提出赔偿请求。

综上所述,国家赔偿的诉讼时效为两年,自赔偿请求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益受到损害之日起计算,且被羁押等限制人身自由期间不计算在时效期间内。赔偿请求人应当及时行使自己的权利,以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得到及时有效的保护。

诉讼有效期诉讼时效的概念 (四)

最佳答案诉讼时效是指权利人若在法定的时间内未采取行动来维护其权益,当这个期限届满后,权利人将丧失向法院请求保护其权利的可能性。以下是关于诉讼时效概念的详细解释:

定义与目的:

诉讼时效是一个法律术语,用于规定权利人在多长时间内必须采取行动来维护其权益。

这样的规定旨在维护法律秩序,防止权利人长期不行使权利导致社会关系的不稳定。

法律考量:

法律认为,如果权利人长时间不主张权利,社会关系会逐渐趋于稳定,随意主张权利可能破坏既定秩序。

随着时间的推移,相关证据可能消失,法院在案件审理时难以准确判断,因此设定诉讼时效以克服证据收集的困难。

强制性规则:

诉讼时效是一种强制性法律规则,当事人无法自行决定是否适用、改变时效期限或预先放弃时效利益。

任何关于排除、变更或放弃诉讼时效的约定在法律上都是无效的,这体现了法律对于公正和公平原则的坚持。

权利限制:

诉讼时效的核心在于对民事权利的适度限制,促使权利人及时维护自身权益。

一旦诉讼时效期限届满,权利人将丧失向法院请求保护其权利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诉讼时效是法律为维护社会秩序和克服证据收集困难而设定的一种强制性规则,对民事权利进行适度限制,确保法律适用的统一性和公正性。

什么是民事诉讼法诉讼时效抗辩 (五)

最佳答案民事诉讼法诉讼时效抗辩是指当事人在民事诉讼中针对对方提出的请求权是否已经过了法定的诉讼时效期间而提出的主张。以下是对民事诉讼法诉讼时效抗辩的详细解释:

一、诉讼时效抗辩的基本概念

诉讼时效抗辩是民事诉讼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其核心在于判断请求权是否已经超过了法定的诉讼时效期间。如果超过了诉讼时效期间,债务人可以提出抗辩,主张债权人的请求权已经失效,从而拒绝履行债务。

二、诉讼时效期间的法律规定

根据《民法总则》第一百八十八条的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这意味着,除非法律另有规定,否则债权人必须在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三年内提起诉讼,否则其请求权将可能因超过诉讼时效而失效。

三、诉讼时效抗辩的适用范围

诉讼时效抗辩适用于各种因请求权而产生的民事诉讼,包括但不限于合同纠纷、侵权纠纷等。只要债权人提出的请求权已经超过了法定的诉讼时效期间,债务人就可以依法提出抗辩。

四、诉讼时效抗辩的例外情况

虽然一般情况下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但法律也规定了一些例外情况。例如,如果法律对特定类型的请求权规定了不同的诉讼时效期间,那么应当依照该法律的规定执行。此外,即使超过了诉讼时效期间,如果当事人自愿履行债务,也不受诉讼时效的限制。

综上所述,民事诉讼法诉讼时效抗辩是保护债务人合法权益的一项重要制度,其存在有助于维护法律的公平与正义。

从上文内容中,大家可以学到很多关于诉讼时效的信息。了解完这些知识和信息,村律帮网希望你能更进一步了解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