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大线k127次列车事故;电脑还原2005年哈大线列车追尾事故

导语
2005年7月31日,夜幕下的哈大线上发生了一起震惊全国的列车追尾事故,K127次旅客列车与33219次货物列车在新城子站至新台子站间不幸相撞,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
- 1、沈丹铁路线介绍?
- 2、京什么铁什么的词语有哪些
- 3、中国铁路的发展历史
哈大线k127次列车事故;电脑还原2005年哈大线列车追尾事故的相关问答
沈丹铁路线介绍? (一)
贡献者回答沈丹铁路线原名安奉铁路,建筑于1904年。西起沈阳市(即奉天市),东到丹东市(即安东市)。1965年2月,安东市改名丹东市后,改称沈丹铁路。全长270公里,共有车站41个。
线路自哈大铁路上的苏家屯站向东引出,过太子河后到达本溪,从东侧过摩天岭,经鸡冠山进入千山山区,沿瑷河南下,抵达丹东市。
是我国通往朝鲜的重要出口通道。原来全线为复线,由于战争原因复线拆除,后来仅恢复一部分。苏家屯—南芬、祁家堡—草河口段为复线,丹东境内全部为单线。目前正在积极推动沈丹铁路复线建设。
安奉铁路是日本在日俄战争期间,借口战时军运的需要,强筑的轻便铁路。从安东(今丹东)到苏家屯,长261公里,1904年动工,1905年竣工。1911年改为标准轨距。
1943年,由于石桥子—本溪段线路曲折,不利于铁路运行,因此打通新岭隧道,新建威宁线,即沈丹乙线,新建威宁、新岭两座车站,同时刘家河-凤凰城段也由于相同原因修建乙线。
沈丹铁路曾经是从外地进丹的惟一铁路线,它是通向中、朝国境线的边境铁路,也是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修建的第一条铁路。百年前这段铁路的诞生,为东北地区带来了屈辱和灾难,它饱含了中国近代史的风雨血泪,经历了日俄战争、“九一八事变”以及朝鲜战争的硝烟弥漫,它看到了清政府的懦弱和新中国的成长,将永远镌入东北人民抗战历史的界碑之中。
虽然铁轨几经架设,历史几经变迁,但那深深的铁轨辙迹和那段历史风云,仍在默默地诉说着这座城市生命的年轮。如今,老沈丹铁路大幕落下,另一部即将上演——沈丹客专将引领丹东交通格局的“大时代”。
运能运量
1916年,奉天至安东间使用2-8-0蒸汽机车为主要牵引机型,牵引30吨重车定数为37辆,全线每昼夜开行货物列车20对。1942年使用(MK1)、(DK1)、(MK6)型机车,三种机车牵引定数平均为40辆,当年发送货物753.6万吨。1962年,沈丹线以解放型机车为主要牵引动力,牵引定数上行1200~1850吨、下行1500~1750吨。1985年,沈丹线线路允许每小时75公里,以前进型机车为主要牵引动力,苏家屯—本溪间上行牵引定数甲线1100吨、乙线2000吨,换长甲线40辆、乙线42辆,下行甲线1300吨、乙线2400吨,换长甲线40辆,乙线46辆,每昼夜通过客车12对,货车41对;本溪—丹东间牵引定数上行甲线1250吨、乙线1550吨,下行甲线1200吨、乙线1850吨,换长均为40辆,每昼夜通过客车12对,货车28对。1995年,全线发送货物1534.7万吨,发送旅客2562.7万人。
更多关于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点击底部客服免费咨询。
京什么铁什么的词语有哪些 (二)
贡献者回答京沈铁路从北京经天津到辽宁沈阳,全长859千米,1881年兴建的唐胥段长10千米,为中国第一条标准轨距铁路。1912年全线通车,初名京奉铁路,1928年改北宁铁路,1949年后改今名,现与沈哈铁路合称京哈铁路。
京哈铁路是国铁一级线路,由京秦铁路、秦沈客运专线和原哈大铁路哈尔滨至沈阳段组成,秦沈客专是“八横八纵”高速铁路网重要组成部分。京哈铁路连接北京市与哈尔滨市的客专段和普铁段,是中国与俄罗斯联运旅客列车的重要通道之一,是中外交往的交通纽带。
京原铁路起自北京,经河北省西部,跨太行山,沿滹沱河谷地至山西省原平市,1965年11月开工,1972年底竣工,在原平与北同蒲铁路相接。京原铁路沿线蜿蜒于太行山区,跨河穿山,桥多隧长,是一条重要的战备铁路和交通干线。
京广铁路是一条从北京通往广州的铁路,全长2302千米,1957年全线建成。京广铁路是中国最重要的南北走向铁路干线,连接6座省会、直辖市及多座大中城市,具有战略地位。京广线南运货物以煤炭、钢铁、石油、木材及出口物资为主,北运货物主要是有色金属矿产品、粮、糖、茶、水果等。
京广铁路途经华北平原、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湘东丘陵、衡阳盆地、南岭、珠江三角洲,沟通华北、华中与华南,是我国铁路网的中轴。京广铁路是贯通中国南北的重要铁路大通道,也是国家铁路南北交通大动脉。
京哈铁路是2016年修订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八纵八横”高速铁路重要部分,全长1249千米,设有83个车站,设计最高为250千米/小时。
京原铁路具有重要的军事战备意义,曾是中央战略转移的重要通道。京原线现由北京铁路局和太原铁路局共同管理客货运业务,主要客运站有白涧、涞源、灵丘、五台山、繁峙、代县、原平。
为纪念先烈在京原铁路修筑上的伟大业绩,原平市人民政府将主干道命名为京原路,北京市石景山区设有京原路、京原街。
中国铁路的发展历史 (三)
贡献者回答中国铁路发展史如下:
1、艰难起步
1876 年,为了改善上海至附近吴淞港码头之间的运输条件,上海英商怡和洋行修建了中国第一条铁路,但这条16公里长的路线在当时引起了巨大争议。极度保守的晚清政府抵制意愿强烈,尤其害怕铁路会使数目庞大的苦力人群失去工作。
一位官员对于失业引发暴乱的风险表示了担心:成千上万拉车拖船之人将失去生计,若非在沟壑中饥饿而亡,必将在山间落草为寇。另一位官员则表示,“如此挥霍燃煤,则煤田竭也。”
除了这些对铁路行业的悲观预期,当时的中国对外国人以及外资公司的敌对情绪也相当严重,鸦片战争刚结束不久,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还历历在目。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吴淞铁路的前景黯淡,其建设过程自始至终没有得到政府的官方批,。通车仅一年后,两江总督沈葆桢即勒令关停铁路,并将相关设备运往台湾,中国的第一条铁路就这样荒废在台湾的海港岸边。
为了解决开平煤矿的煤炭运输问题,清政府决定在唐山至胥各庄之间修建一段由骡马拉行的铁路。英国人金达受聘负责项目建设和“中国火箭”号(中国首列火车)的调试工作。
1881年,全长10公里的标准轨距铁路建成通车,然而,铁路革命的序幕并未就此拉开,政府仍不愿意支持这项已风行全球的革命性交通方式,19世纪80年代,新线路的修建几近停滞。
1884-1885年,中国在中法战争中的惨败使政府意识到工业现代化的重要性,而铁路又是发展进程中的关键催化剂。
于是,唐胥铁路又往北京方向延伸了32 公里。然而,由于清朝政府的愚昧迷信,皇宫中的一场突发大火被认为是神灵不满的迹象,铁路计划重新遭到无限期搁置。
2、洋务运动时期新建的铁路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时期,中国铁路总量仅为500公里,而同期的美国轨道长度已达28万公里,战场的失利终于激发了中国的铁路兴建热潮,北京成为铁道网络的中心所在地,而偏远地区也开发了许多运煤线路。
1911 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建立了民主共和国,彼时中国境内已建成铁路9,500公里,较之以往有了质的飞跃,但对于一个人口大国来说,这个数字依然处于较低水平,比同样贫瘠的印度少了将近一半。
之后,在日本侵华战争和一系列内战的影响下,铁路的扩张减缓,许多线路在冲突中遭到损毁。“二战”末期,这个泱泱大国可使用轨道总长仍停留在区区2.25万公里。
3、新时代的发展:青藏铁路
1949年,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成立,在毛泽东的指示下,铁路建设投资力度加大,现有线路得到修缮,新建线路甚至延伸至地形复杂的山区地带。
中国的铁路发展并没有因为1976年毛泽东的逝世而停下脚步,覆盖全国绝大部分地区的铁路网络在20世纪末期终告建成。
1951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平解放西藏,从新中国成立开始,人民政府即提出要把铁路修到西藏省会城市拉萨。
然而,技术困难和资金缺乏阻碍了项目的进一步开展。有俄罗斯阿穆尔铁路的惨痛案例在前,许多国际知名专家都认为在范围如此之广的冻土层上铺设轨道几无可能。
1984年,青藏铁路前身——全长800 公里的西宁至格尔木铁路建成通车,但后续将其延伸至拉萨的计划却整整讨论了10年之久。
1999年,为了缩小与东部发达地区的经济差距,江总书记提出西部开发运动,青藏铁路成为实施方案中的关键环节,然而有关路线的选择仍尚存争议。
创立于20世纪60年代的小城格尔木是进藏路线中距离最短的一条,但其途经的数百英里冻土地带将给铁路建设带来无法估量的技术难关;如果借道云南,则路程和建设成本都将翻倍。
怀着克服困难的决心,格尔木路线被确认为最终方案。2001年,全长1,143公里的格尔木至拉萨路段举行了开工典礼。
虽然新世纪的铁路建设具备了前所未有的技术优势,但青藏铁路的施工难度仍超越了以往绝大多数铁路项目,建设初期,超过10万名铁路工人汇聚到西藏,开始了一场大规模的筑路运动。
铁路修建进程中,部分路段的表层土壤由于受热融化导致稳定性缺失,工程师们通过攻关,采取了以桥代路等措施解决了这一严峻挑战。
为了达到冷却轨道和地表温度的目的,路段沿线还安装了名为“热棒”的高效热导装置。该工程由两端开始向前推进,轨道的铺设工作持续了4年,而信号和其他设备的调试又花了1年时间。
2006年7月,短短5年之后,青藏铁路全线盛大开幕。铁路的开通打破了多项世界纪录。
5、中国高铁网络
除了少量旧线改造工程以外,绝大部分高铁网络将由新建线路组成,每条新线的行车节节攀升。
在政府颁布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中国将建设四横四纵的国家级高速铁路网络,与现有轨道一起,组成1.2万公里的客运专线。
2003年,位于东北辽西走廊的第一条快速客运专线“秦沈铁路”宣告通车,全线设计时速达到200 公里,后在2007年提高至250 公里。
其他线路紧随其后,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前纷纷开通,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连接北京和天津两大城市的“京津城际铁路”,其实际运行时速高达350公里。
2010年10月,第15条高速铁路“沪杭高铁”全线完工,其后一年,设计时速为380公里的“京沪高铁”也开通运营。至此,中国已拥有高铁专用轨道8,000多公里,超过任何其他国家保有量的两倍之多。
2011年7月,从宁波开往温州的甬温线上发生动车追尾事故,一路高歌猛进的铁路扩张遭遇严重挫折,项目进程一度放缓。
受到事故的影响,乘客数量逐步减少,路网规划进度被迫延迟甚至险遭搁置,高速列车的时速也被大幅调低。
不过,自2012年开始,铁路建设重新恢复,搭乘高铁出行的人数又开始攀升,2013 年以来,中国每天运营高速列车1,580列次,服务旅客130万人,而这一骄人的纪录还将继续被改写。
在政府部门的规划中,2020年,中国将投资3,000亿美元,建成高铁网络25,750公里,以数倍于其他国家的优势稳居世界高铁里程数的榜首。
成绩斐然的高速铁路和不断扩张中的城市地铁,以及创纪录的青藏铁路一起,牢牢确立了中国在21世纪铁路史上无可争议的先锋地位。
中国铁路从无到有,见证了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十一五”是铁路技术创新实现重大跨越、大步迈入高铁时代的五年。
“青藏铁路工程”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大秦铁路重载运输成套技术及应用”、“时速250公里动车组高速转向架及应用”等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中国铁路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
1、依靠自主创新,中国高速铁路后来居上。
2010年12月3日,在京沪高铁先导段,国产新一代高速动车组跑出486.1公里的时速,再次刷新世界铁路运营试验最高速。
据介绍,在掌握时速200至250公里动车组核心技术的基础上,我国成功搭建了时速350公里的动车组技术平台,研制成功时速380公里新一代高速列车,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高铁技术体系。
2、依靠自主创新,中国高原铁路世界一流。
过去,没有人相信,铁路能飞驰于世界屋脊。中国建设者依靠自主创新与顽强拼搏,成功解决了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世界性工程难题。
2006年7月开通的青藏铁路,穿越世界上最大的“生命禁区”,翻越海拔5000多米的唐古拉山口,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
这条“天路”运营六年来,安全无事故,共运送旅客5000多万人次、货物2亿多吨,不仅营造了“上面火车跑,下面羊吃草”的和谐美景,还为青藏两省区经济发展保持10%的年均增速提供了有力保障。
3、依靠自主创新,中国重载铁路屡破纪录。
2010年12月26日,我国能源大动脉——大秦铁路再次打破世界铁路重载纪录,年运量突破4亿吨。
这相当于用新建一条铁路1/3的投资,新建了三条煤炭大动脉,不仅节约了2.4万亩土地,还满足了全国1/3人口一年的生活用电需求。
通过上文,我们已经深刻的认识了哈大线k127次列车事故,并知道它的解决措施,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我们就不会惊慌失措了。如果你还需要更多的信息了解,可以看看村律帮网的其他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