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犯取得谅解还可以判缓刑吗

累犯取得谅解还可以判缓刑吗

### 累犯取得谅解还可以判缓刑吗#### 简介在司法实践中,累犯问题一直备受关注。特别是当累犯取得受害者谅解后,是否能因此获得缓刑,成为了一个具有争议的话题。本文将围绕这一核心问题,深入探讨累犯取得谅解后判缓刑的可能性及其相关法律规定。

#### 累犯的定义与法律后果

累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六十五条的规定,是指因犯罪被判处一定刑罚,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法定期限内又犯一定之罪的罪犯。对于累犯,法律明确规定应当从重处罚。这一规定体现了法律对累犯行为的严厉态度,旨在维护社会秩序和司法公正。

具体而言,累犯的法律后果主要体现在量刑上。与非累犯相比,累犯在相同犯罪情节下通常会面临更重的刑罚。这是因为累犯表明其主观恶性较深、人身危险性较大,具有较高的再犯可能性。因此,法律对其采取了更为严厉的制裁措施。

#### 谅解书在量刑中的作用

谅解书是刑事诉讼中,被害人或其家属对犯罪嫌疑人表示谅解的书面材料。在量刑过程中,谅解书通常被视为酌定从轻情节之一。没有取得谅解书,意味着法院在量刑时少了一项可从轻考量的因素。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没有谅解书就一定会大幅加重刑罚。

谅解书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体现犯罪嫌疑人的悔罪态度和赔偿意愿;二是反映被害人对犯罪嫌疑人的谅解程度。法院在量刑时会综合考虑这些因素,以及犯罪的事实、性质、情节和对于社会的危害程度,依照法律的有关规定进行判决。因此,谅解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量刑结果,但并非决定性因素。

#### 累犯取得谅解后判缓刑的可能性

关于累犯取得谅解后是否可以判缓刑的问题,法律上并没有明确的统一规定。然而,从司法实践和法律规定来看,累犯取得谅解后判缓刑的可能性相对较小。

首先,缓刑的适用条件之一是犯罪嫌疑人有悔罪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而累犯因其主观恶性较大、再犯可能性高,通常不符合这一条件。因此,法律明确将累犯排除在缓刑适用范围之外。

其次,即便累犯取得了谅解书,也难以改变其累犯的本质特性。谅解书虽然可以体现犯罪嫌疑人的悔罪态度和赔偿意愿,但并不能消除其之前的犯罪记录和对社会的危害。因此,在量刑时,法院仍会综合考虑累犯的犯罪情节、悔罪表现以及社会危害性等因素,依法作出判决。

当然,也存在一些特殊情况。比如,在某些司法实践中,若累犯存在一些特殊情节,如犯罪情节显著轻微、有重大立功表现等,虽然依旧难以直接适用缓刑,但在量刑时可能会有一定考量。但这些情况毕竟属于个例,不具有普遍性。

#### 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累犯取得谅解后判缓刑的可能性相对较小。这主要是因为累犯因其主观恶性较大、再犯可能性高,通常不符合缓刑的适用条件。因此,在法律实践中,对于累犯的处罚仍然以从重为主。

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谅解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犯罪嫌疑人的悔罪态度和赔偿意愿,有助于化解社会矛盾和促进社会和谐。因此,在量刑过程中,法院可以综合考虑谅解书等因素,对累犯进行适当从轻处理。同时,我们也应该加强对累犯的教育和改造工作,降低其再犯可能性,从而维护社会秩序和司法公正。

通过上文关于累犯取保候审的相关信息,村律帮网相信你已经得到许多的启发,也明白类似这种问题的应当如何解决了,假如你要了解其它的相关信息,请点击村律帮网的其他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