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农村,五保户作为一类特殊群体,他们的生活与保障问题一直备受社会关注。当谈及五保户去世后的宅基地归属问题时,法律有着明确的规定。根据相关政策与法规,五保户尽管在生前享有宅基地的使用权,但这一权利并不等同于所有权。因此,当五保户去世后,其宅基地并不能被继承,而是归集体组织所有。这一规定体现了我国对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坚持与维护。
- 1、五保户死后宅基地归谁
- 2、五保户死后房子和地归谁
- 3、五保户死后宅基地和土地归谁
本文导航,以下是目录:
五保户死后宅基地归谁 (一)

答五保户在世时享有村集体的优抚政策。五保户去世后,其遗产若无继承人继承,则遗产归属村集体所有。宅基地作为村集体财产的一部分,在五保户去世后,其使用权自然回归村集体。
根据《土地管理法》第九条,城市市区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部分外,均属于农民集体所有。宅基地、自留地及自留山均属于农民集体所有。
此外,第十条进一步规定,国有土地和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可依法确定给单位或个人使用。使用土地的单位和个人,有义务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土地。
这些法律规定明确了五保户遗产及宅基地的归属问题,体现了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法律保障。
五保户死后房子和地归谁 (二)
答在五保户去世之后其他承包的农用耕地以及农村的宅基地都将会归农村集体组织所有。如果宅基地上建有房子,可以由法定继承人继承该房屋,同时继续使用宅基地。
宅基地纠纷有哪些情况
宅基地纠纷的情况如下:
1、土地管理部门违法审批引起的宅基地纠纷;
2、未经土地管理部门审批或者采取欺骗手段骗取建房手续用地建房,侵犯了集体或相邻关系人利益引发的纠纷;
3、争占宅基地以外的集体空闲地引发的纠纷;
4、建房户私下调换宅基地引发的纠纷;
5、用地建房影响相邻关系人利益引发的纠纷。
申请五保户的条件:
(一)无法定扶养义务人,或者虽有法定扶养义务人,但是扶养义务人无扶养能力的;
(二)无劳动能力的;
(三)无生活来源的(不包括捡垃圾者,法律没有明文规定即捡垃圾者为有生活来源);
(四)老年、残疾、未满16周岁的村民。法定扶养义务人,是指依照婚姻法规定负有扶养、抚养和赡养义务的人。
希望内容能对您有所帮助,如果还有问题请咨询专业律师。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条
无人继承又无人受遗赠的遗产,归国家所有,用于公益事业;死者生前是集体所有制组织成员的,归所在集体所有制组织所有。
第一千一百六十一条
继承人以所得遗产实际价值为限清偿被继承人依法应当缴纳的税款和债务。超过遗产实际价值部分,继承人自愿偿还的不在此限。
继承人放弃继承的,对被继承人依法应当缴纳的税款和债务可以不负清偿责任。
第一千一百六十三条
既有法定继承又有遗嘱继承、遗赠的,由法定继承人清偿被继承人依法应当缴纳的税款和债务;超过法定继承遗产实际价值部分,由遗嘱继承人和受遗赠人按比例以所得遗产清偿。
五保户死后宅基地和土地归谁 (三)
答一、农村五保户去世后宅基地的继承问题
农村五保户去世后,宅基地的继承问题通常涉及有亲属关系的家庭。若家庭未能履行赡养责任,政府可能会取消其继承资格,转而由村集体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安排。在这种情况下,五保户的承包地、宅基地以及建筑物可能会被收归公有。
二、五保户去世后宅基地归属问题
五保户是针对孤寡农村老人的一种社会福利政策,需要满足特定条件才能享受。五保户去世后,如果其宅基地没有继承人,通常会归集体经济组织所有。
三、承包地继承问题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承包人应得的承包收益可以通过继承来分配。例如,林地承包的承包人去世后,继承人可以在承包期内继续承包。通过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取得土地经营权的承包人去世后,其应得的承包收益同样可以依照规定继承,继承人在承包期内可以继续承包。
四、土地所有权问题
土地属于农民集体所有,不是个人财产,因此不能继承。土地是集体分给本村村民承包的,五保户的财产(如宅基地)在其去世后,一般由村里收回。
五、五保户政策咨询
关于五保户的宅基地政策,因地区而异,具体情况可以咨询宅基地所在地的集体负责人(如村主任等)。一般而言,五保户去世后,其承包地由集体收回再分配。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条无人继承又无人受遗赠的遗产,归国家所有,用于公益事业;死者生前是集体所有制组织成员的,归所在集体所有制组织所有。
人天天都会学到一点东西,往往所学到的是发现昨日学到的是错的。从上文的内容,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五保户死后房屋归谁。如需更深入了解,可以看看村律帮网的其他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