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三项制度改革,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进程中的重要一环。这一改革旨在深化国有企业劳动、人事、分配制度,通过市场化经营机制的引入,实现管理人员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目标。自2001年国家明确提出这一改革方向以来,国有企业便开始了不断探索与实践的历程。如今,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国有企业正逐步焕发新的活力,向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目标迈进。
国有企业三项制度改革 (一)

最佳答案2015年发布的《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为国有企业改革指明了方向。2016年的《关于进一步深化中央企业劳动用工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进一步细化了改革内容。2017年,国家对国有企业改革进行了重大部署,为下一阶段的深化改革提供了明确指引。2020年,《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等文件将三项制度改革作为关键目标,并提出具体要求和部署。
三项制度改革的重点在于解决国有企业干部能上不能下、员工能进不能出、收入能增不能减的问题。制度改革涉及人事、用工及分配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人事制度改革
1. 建立与国企发展相适应的管理模式和组织架构。
2. 从“行政级别管理”转变为“岗位管理”。
3. 规范企业管理干部的竞聘上岗流程。
4. 实施量化的企业经营绩效考核和民主评议。
5. 完善国有企业干部的奖励和处罚制度。
二、用工制度改革
1. 规范劳动合同制度,实现人员身份转换。
2. 优化劳动岗位的定岗和定编工作。
3. 推行竞争上岗制度,实现优胜劣汰。
4. 加强以岗位管理为核心的劳动关系管理。
5. 多渠道分流安置富余人员,鼓励职工合理流动。
三、分配制度改革
1. 实行多样化的分配制度,推广股权激励。
2. 改革国企工资决策机制,提升灵活性。
3. 完善企业内部薪酬体系,结合岗位和能力。
4. 强化国企员工工资的市场竞争性和调节性。
5. 调整职工工资结构,合理调整收入比重。
6. 完善技术和营销人员的分配办法。
从模块划分来看,三项制度改革主要包括管控模式设计、组织架构梳理、权责划分、流程优化、定岗定编任职资格、人才选拔与培训、劳动关系管理、干部与职工绩效考核、奖惩制度制定、薪酬体系设计、员工福利设计、职业生涯规划等内容。
深度文章|城投公司混改实操流程及案例 (二)
最佳答案一、国企改革发展现状
2012年,党的十八大开启国企改革的大幕,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规划国企改革,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国企改革目标和举措,包括推进分类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强化监督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加强党的领导和创造良好环境等。随后,一系列配套政策文件形成“1+N”国企改革框架体系,为国企改革提供指导。
二、混合所有制改革崛起
伴随国企改革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成为重点探索方向,旨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运行效率。《指导意见》明确了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原则、推进方式、操作规则和组织实施。2019年国务院国资委发布《中央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操作指引》,进一步细化混改流程和关键政策。近年来,混改试点广泛开展,形成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治理机制。
三、地方国有企业混改路径
1. 证券上市:通过上市提前划分产权,减小改革阻力,市场公开透明,利于避免国有资产流失。例如,上海电气风电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实现快速增值。
2. 引入战略投资者:通过股权转让或定向增发,实现股权多元化,推动企业治理结构优化。云南白药控股引入战略投资者,形成市场化的治理结构。
3. 员工持股:员工通过购买股票或股权,获得企业部分产权,提升经营效率和员工积极性。上港集团实施员工持股计划,激励基层员工。
四、城投公司混改之战略投资者引入
1. 引入标准:管理制度健全、市场化程度高、业务成长性强、外部需求大、可操作性强。
2. 实施流程:可行性研究、方案编制、决策审批、交易实施、机制改革。
3. 引入战投:遵循国企混改分类分层原则,选择满足标准的主体,匹配产业投资者或财务投资者,通过股权转让、增资扩股或新设公司方式引入。
五、城投混改引入战投实施
1. 股权结构设计:遵循《公司法》规定,确保公有制主体地位,平衡各方利益,形成多元股权结构。
2. 引入战投交易:资产评估、产权市场交易,包括进场公开交易、信息披露、投资人遴选等。
3. 运营机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引入职业经理人制度、建立市场化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六、城投混改引入战投案例
天津城投置地混改案例:选取天津城投置地作为混改标的,引入华润置地作为战略投资者,通过增资方式,优化资产结构,提升运营能力,支持公司业务发展。混改后,调整优化法人治理结构,引入有经验的管理人员,强化管理运营,吸纳专业人才,打造高素质队伍。
如何体现公司治理的重要性? (三)
最佳答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将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作为新一轮国企改革重点方向。公司治理结构作为现代企业运行的权力基和决策核心,成为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环节。2017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要求加强国有企业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而“协调党组织和其他治理主体之间的送系”就是其中的重点工作。
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的特殊性,除了体现在企业党组织需要在公司治理中发挥领导作用,也是由我国国有企业的功能定位属性所决定的。“国有企业是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因此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的价值取向不单纯是企业经营利益的最大化,更需要充分体现国家和人民的同利益,是经营属性和公益属性相互统一的结合体。
“科改示范行动”系列研究(二) (四)
最佳答案在国企改革领域,"1+N"政策体系是指导新一轮国企改革的核心框架,以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为核心,配合一系列配套文件,形成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蓝图。《指导意见》强调了"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措施,旨在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鼓励非公资本参与,通过市场化方式支持非国有企业,以及推行员工持股计划。在这一政策体系下,国资委和中央企业深入贯彻国家决策,通过一系列文件推动改革落地,如《国务院国资委授权放权清单(2019年版)》、《关于支持鼓励“双百企业”进一步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有关事项的通知》、《中央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操作指引》等,有力支持并推动了国企改革进程。
针对科技创新,"科改示范行动"是国家层面专门针对科技型国企的重要政策。自2016年起,通过《国有科技型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暂行办法》和《关于做好中央科技型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工作的通知》等文件,明确了股权和分红激励的具体实施标准和操作原则,旨在激发科技型国企的创新活力。此后,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了《百户科技型企业深化市场化改革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专项行动方案》,为"科改示范行动"提供了具体指导,着重于完善公司治理、市场化选人用人、强化激励约束机制、激发科技创新功能等方面。随着《“双百企业”和“科改示范企业”超额利润分享机制操作指引》和《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2021-2023年)》等文件的出台,科技型国企在改革中获得了法律支撑和方法指导,有效推动了改革进程。
在地方层面,如浙江省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出台《浙江省省级示范科技型企业和创新平台深化改革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专项行动方案》。该方案以省属、市属国企中的关键科技创新主体为对象,通过综合集成现有政策工具,优化改革路径,以市场化、专业化为目标,推动企业深化改革,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方案强调以改革"样板"和"尖兵"效应为目标,鼓励企业制定特色化、一企一策的改革方案,促进高质量发展。
综上,"科改示范行动"系列研究揭示了国企改革与科技创新的深入融合,强调了市场化改革与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双轮驱动。各地方积极响应,通过制定针对性的政策方案,为科技型国企改革提供了具体指导和支持,推动了国企改革的深入发展,实现了高质量发展和创新突破。这些政策实践不仅为国企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也为科技创新注入了强大动力,形成了国资国企改革与科技自主创新的良性循环。
相信关于关于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意见的知识,你都汲取了不少,也知道在面临类似问题时,应该怎么做。如果还想了解其他信息,欢迎点击村律帮网的其他栏目。